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先锋社会实践 ——生态环境学院“行走美丽中国”实践团赴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开展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4-07-28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寻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落实“两山”理念的具体路径,2024年7月15-20日,生态环境学院16名师生组成的“先锋社会实践·行走美丽中国”调研团赴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考察调研生态资产管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情况。生态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干部教师马奔、张波、丁蔓等参加调研。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森林覆盖率87.3%,下设13个科室,一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和7个基层保护站。本次调研走访了一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和3个基层保护站,对部分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管理局、保护站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谈。

第一站-邱家坝大熊猫驯养繁育中心

7月16日,调研团来到邱家坝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考察。邱家坝区域原始森林茂密、山岭逶迤、林海苍茫、青山绿水、环境幽静,是白水江片区大熊猫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邱家坝大熊猫繁育中心,师生共同观看了野外监控系统采集的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视频和图片。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了由实时回传红外相机、普通红外相机、无人机及森林防火综合管理系统等组成的野生动物保护监控与系统,随后对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围绕国家公园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同调研团师生进行讨论,同时以李子坝村民、NGO组织、政府共建的自然保护项目为例,描绘出营造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自然保护模式蓝图。师生们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救助站观察繁育中心救助的动物。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繁育中心对受伤动物的救助工作,以及背后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

第二站-白马河保护站辖区

7月1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白马河保护站辖区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团成员两人一组,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走进村民的家中,开始调查工作。调研中师生了解到,尽管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欠缺,村民对落实国家政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极其认可和重视。在村民们的积极配合下,调研团师生收集到大量重要信息和一手数据。

下午,调研团来到文县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的师生深入了解了白马藏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白马藏族人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在随后的参观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不仅被白马藏族独特的服饰所吸引,比如圆顶,荷叶边并插有白色雄鸡尾羽的沙嘎帽、服饰上独特的星星纹,太阳纹以及24节气纹等等,还见识到了各种各样有趣且热闹的特色活动,例如白马藏族特色舞蹈“池哥昼”。博物馆内,古朴的展品与现代展示技术交相辉映,生动展示了白马藏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从精美的服饰、独特的宗教信仰到丰富的民间艺术,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

之后,调研团来到白马河保护站进行参观座谈。首先,工作人员带领调研团成员参观了白马人与大熊猫展厅,调研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白马藏族人民与大熊猫之间的关联。随后,调研团与保护站工作人员开展座谈,调研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就大熊猫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开展互动。通过本次座谈会,调研团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国家公园建立对当地社区影响的认识,同时感受到让国家公园带来的收益惠及当地所有百姓是任重道远的过程。

第三站-丹堡河保护站辖区

7月18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丹堡河保护站。丹堡河保护站管辖区域位于丹堡河中上游段,行政区划属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丹堡镇,40多年来,丹堡河保护站干部、职工长年累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夜守护在大熊猫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为保护大熊猫做出了不懈努力,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首先,保护站工作人员向调研团师生简单介绍了巡护工作、森防工作、社区工作和监测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帮助调研团师生加深对保护站工作的认识。随后,调研团队与保护站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工作人员向调研团师生进一步讲解丹堡河辖区的国家公园基本建设状况、珍稀动植物保护情况、森林防火工作和松材线虫病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当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以及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问题等。双方就相关问题开展了详实的研讨交流。调研团师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对国家公园基层建设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四站-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

7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签约座谈会。生态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与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局长敏正龙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的保护现状、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社区工作、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交流等方面达成框架合作。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自然博物馆。

第五站-碧口保护站辖区

7月19日上午,调研团来到位于碧口镇的大熊猫保护站。碧口镇地处文县东南部,南邻四川青川县,距文县县城81千米,区域总面积208.17平方千米。碧口保护站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多年来,碧口保护站在管理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巡护监测、森林防灭火、社区共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体制试点等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团队成员在这里不仅了解了大熊猫的保护情况,还亲身体验了碧口生态廊道的自然之美,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资料。碧口镇保护站外建设了碧口生态廊道,拥有原生态的森林和壮丽的瀑布景观,团队成员在此体验了原始大自然之美。

下午,调研团队前往龙池。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为发展乡村的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龙池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茶产业、乡村旅游成为支柱产业。龙池区域农舍俨然、村容整洁、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团队在此走进茶山、眺望远景,感受到群山苍翠、碧水连天的自然之美。

随后,调研团队转往李子坝保护站。碧口李子坝村是白水江分局唯一地处岷山南坡的村庄;东与四川省青川县城接壤,南与四川省东阳沟自然保护区毗邻,西与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相连,该区域对大熊猫、金猫等物种基因交流和行为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李子坝是碧口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分布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金猫、林麝、珙桐、水晶兰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文县瑶螈,具有建设生态体验小区和自然教育基地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李子坝村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具有发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李子坝村自然教育宣教中心和社区自然教育团队将基于本地天然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社区文化,为本地的居民和游客提供导览解说、生态科普、自然体验、劳动教育、环保行动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同时,李子坝充分发展茶产业,此处生产的龙井等绿茶具有较高质量。团队成员在这里深入了解了茶叶种植与文化传承情况,并了解到李子坝茶叶的高品质得益于当地肥沃的土壤与原生态的环境,这与国家公园对自然的保护密切相关,证明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当地村民的生计有积极影响。

此外,调研团队还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会。会上,保护站与调研团队双方就李子坝保护站的保护现状、管理体制、保护与社区的矛盾、当地产业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保护站重点介绍了未来仙女潭原始森林体验线路、马儿沟茶叶主题体验线路以及黄土梁巡护主题线路的规划。

此次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的调研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对国家公园管理一线实际情况的认识,也加强了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之间的联系,为学院开展国家公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调研团队走进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线,多次往返甘肃、四川两省,切实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也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事业。调研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的建设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1级实验班王璐莹:在这次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社会实践之旅中,我收获颇丰。我对国家公园建设从原来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深入,从原来来自论文和新闻中的宏大叙述,落到了具体的基层实践,更加切实体会到了基层工作人员对于生态保护的具体行动,他们风餐露宿,深入大山。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之不易,以及对基层工作人员脚踏实地践行保护优先理念的深深敬意。

23级实验班范子仪: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倾听了村民内心的真实声音,努力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我,创造出宝贵的价值。这次经历让我们深深领悟到“行走中国”的主题,每一步都是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和深入了解的体现。通过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恢弘,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呵护家园的信念。这段珍贵的经历将激励我们继续踏上行走美丽中国的征程,探索更多美丽的风景,书写更多感人的故事。